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发掘和抢救文化遗产 传承牛山孙氏家道文明

在一届四次理事会上副会长孙钟水关于文化研究的汇报

时间:2014-01-06 17:19:28  来源:牛山孙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牛山孙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办公室
各位顾问,各位会长、理事,各位与会代表:
按照会议安排,现在就本届研究会关于开展文化研究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予以汇报。纰谬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文化研究工作思路的形成与贯彻
文化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在指导思想上经历了一个由朴素的解疑释惑到逐步探寻文化价值的认识提高过程,形成了逐渐明晰的思路,既:以传播和弘扬牛山氏文化为目标,以发掘、保护文化遗产为途径,以完成八修族谱的各项准备为抓手,突出寻亲归宗、寻根溯源的重点,逐步深入地研究和解析我族的家道文明。
研究会成立伊始,我们最初切入的课题有两个,一个是我族成为一方“望族”的成因;一个是先祖源流。工作启动的最初标志就是2010年的大型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华东乃至中原姓史学专家齐聚会议,参与了我族溯源方面的讨论,传递了世界姓大融合的信息,使我们开阔了眼界。会后着力于以下四项工作,全面铺开文化研究。
第一,充分利用定期召开的会长例会制度,及时安排调研课题,交流调研成果,通报研究工作情况,引导各分会开展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研制了家祠建设远、中、近期“三步走”规划,使五年来的家祠建设保护工作有序展开;南京分会培养专业技能救助困难家庭子女经验博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峄城分会开展好妻子、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确认和支持。台儿庄分会开展族内自治自助做法,通报全族推广;大量的寻根认祖的信息都是通过例会交流,列入了专门考察课题
第二,建立牛山氏文化研究网站,开辟了八个方面专题栏目,开展全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站建立当年即接转各类信息300多条。我族的文史资料全面对社会传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应,不少学者向网站发帖参与我族的文史研究,我族人的大量研讨文章也被其他网站转载。去年,启新的一篇题为《牛山氏旺族之散考》的文章一上网,就被几十家网刊关注,建立了研讨业务联系。
第三,调动起广大族人参与文化研究活动的热情。文化研究工作一开始,就受到市人大景瑞主任的支持和带头参与,先后多次带队走访族人;晋贯、晋贵、辉主动提供我族珍贵的文史资料;晋宝带头进行我族古今文化礼仪研究,形成专题文稿;首推我族文史专著的国学学者启民,积极热情地指导和参与各项研究工作;在族源探讨方面,顾问景瑛多次提出研究指导资料和意见要求。在寻亲归宗方面,更是涌现了大量感人事迹,年逾古稀的晋辉、晋禹带领寻访组长途奔波临沂、淮北、徐州等地追寻历史失散的宗脉群体;峄城国税局钟阔先后多次主动寻访碾庄战乱中离散的我族支脉,三次主动联系总会前去寻访;贾汪分会、宿羊山分会主动承担总会转交的失散族群调查确认任务;湖西分会、临沂分会、徐州西贺分会完成了认祖归宗研考,等候八修族谱确认;五沟集分会会长晋理长期做安徽蒙城市失散族群的工作,三次协调总会和徐州西贺分会代表前来座谈,形成了归宗的认知。在迎请始祖像工程中,景瑞主任提出全面指导意见,并亲自坐镇成塑车间指挥工艺师做整体矫正。始祖像的构思,以前五世列祖体貌特征为主,研究参考后世子遗传共性,由工艺师启发首绘写意像,全国百佳古人物画家喜民二次绘像,国画家中和最后定稿主持成塑。这一工程受到国家人类基因和群体遗传研究专家的认可。在人文历史研讨中,苍山分会晋喜推出我族先贤一脉考证。一脉公二支横山楼门人,为崇祯13年二甲第25名进士,英贤榜更添一份光彩。在寻亲归宗和参与世界氏联谊会文化活动中,银监局茂林、润华公司茂华、中衢物流公司钟科、台儿庄淀粉厂钟全,枣庄分会启胜、来银、奔、钟兵、晋兵、晋航、钟朵、钟林、钟奇、钟刚、钟东、钟亮、钟涛、钟庆、启为等给予了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
第四,参与“世联”活动,传播牛山氏文化。我们研究会2011年注册为“牛山文化研究会”,同时注册了文化基金会,由大家担心的“地下”转到“阳光下”,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世联非常重视我族的文化特征,几位会长、副会长亲临我族考察。终身名誉会长中山先生的穗芳博士与茂林协商,希望把中山先生铜像赠予我宗祠,后与政府领导请示,竖立于台儿庄古城。河北著名企业家大午携公司职员前来考察,拜 宗祠时,为我族精神所感动,当场捐送一万元表达敬佩心情。世氏联谊总会成立,吸收世界各地实业家和著名学者参与,而破例选我族代表为总会领导成员,茂林以山东省姓代表身份选为世联总会副会长,然担任监事会副会长,一些大型文化研究活动都特邀我会参加,就连世界氏图谱也把牛山氏九世前图谱独立于挂图中心,且加上我始祖碑的对联,可见对我族的敬重和关注。2011年,在武祭典上,启民代表武故乡后裔诵祭文,得到极高评价。无疑,参加世联推开了我们的视野和思想的窗户。我们也抓住机遇,在世联的平台上传播牛山氏文明,利用谱牒、专刊和文化交流方式介绍我族文明。先后推出了《顺应社会发展,弘扬家道文明》、《牛山氏家世》、《牛山氏文化特征及其精髓》等文章,以传播我族文明,扬我家风,光宗耀祖。
二、收族归宗的寻查与确认
寻亲收族,认祖归宗的调查考证,面广量大,是几年来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第一次组成寻访组寻查族亲是在2010年春,按铜山县峰寻根帖子,寻访组在峄城分会的配合下,来到湖西铜山县荣楼、黄集、郑集、马坡四乡镇姓集聚地走访。所到之处,男女老幼,笑脸相迎,前呼后拥,族亲之情扑面而来。两处座谈会,院里院外挤满了族人,据调查,这一族群的始迁祖确由山东牛山老家迁来,时间在乾、嘉之间,历经200多年,已繁衍十多辈人。而且一直按二修族谱排定的辈字续世,长幼有序,脉络清晰。但是由于一次灾难从第二代起就与牛山老家失去联系,长期脱谱。归宗考证是从“银头老祖”的故事展开的。始迁祖名讳已失,传说是由文堆迁来湖西,在湖埝盘了个庄台,后叫家台子,开垦20多亩水淹无主地起家,靠苦心经营,置地200多亩。因被临村湖霸强占50多亩湖峪地,引起争讼,县令污其诬告乡绅重责哄走后,又被湖霸劫杀,仅存无头尸身。牛山老家得知后,决定由在职官员和有功名的族亲八人联名上书朝廷,铜山史称“八顶戴上书”(铜山县志有)。朝廷派员查处此案,恶霸得以斩决,县令革职,无头尸身判由被告出银做人头,全尸安葬。“银头老祖”的墓,一直香火不断,成为四方族亲经常聚会的地方。经查证,“银头老祖”应是六支长房文堆门十世世任公,至今已传至二十一世,族众数千人。2010年三月湖西分会正式成立。自这次寻查开始,先后又赴临沂市中坦村查证了嘉庆年间的古墓碑记载和民间古文稿,完成了与二支世系论证对接;赴徐州西贺村,查证了其家谱、墓碑等文物,完成了与南族支脉世系的论证对接;赴徐州大许镇寻访,协调贾汪分会,宿羊山分会研考了光绪年间碑刻,完成了与东族世系的对接;先后三次赴安徽坛城镇走访明末失散的南族支脉,这支族群人数不可低估,初步调查,以坛城为中心的周边乡镇和相邻县市,仅聚居超千人的村街就有十多处。他们早在1962年就多次与峄城、宿县族亲联系,组织起修谱的班子准备修谱归宗,可惜与当时政令不合,六名骨干被查办,一人以成立反革命组织罪遭受牢狱之灾,直到80年代才得以平反。这件事冲击影响很大,至今不少族人仍心有余悸。不久前,总会与五沟集分会、西贺分会联合到坛城镇再次座谈,共同分析了族群情势,议定了认祖归宗的近期计划,争取八修谱前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在寻亲族寻访查证中,触类旁通,也把握了一些我族历史变故的脉络,为文化研究发掘出一些研究课题。最为突出的是关于东族这一历史公案,在此作以提示供大家参考:在会长的带领下,调查组多次赴宿羊山分会东族家祠所在地庄实地查考,有三点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其一,家祠为明代风格建筑,从取材用料和石阶磨损程度分析,应在明代已落居于此;其二,咸丰年间记事碑,记载了东族始祖子感怀“韩奶奶”收留汶公恩泽史料;其三,当地代代口传心喻的“七支族东渡”故事:汶祖明万历年间,因与强邻争斗涉讼,官府追捕,只身逃过运河,躲于韩奶奶家,时年20多岁。以上三件史料可以推定,汶祖出逃时间正是七支六世祖汶及其父七支大量去世时间,是偶然巧合还是事出有因,值得思考。而且北族六世兄弟23人名讳皆为三点水偏旁,七支六世祖名讳淬,东迁祖名讳汶,极易造成联想。五世七支祖中,惟七支祖父子年考草草。大量祖注为“四十五六卒”,淬祖则注为“二十二、三岁卒”。从我族兴业发展过程来看,自四世尚武保家,其后代代皆有以武成名者,且有抵御强邻欺辱的历史记载。老二支祖(南祖)的出走背景与东族汶祖出走极为相似。当时,我族正进入兴盛期,极易导致新兴家族与旧势力的利益冲突,官讼是非在所难免。可以说以上各种因素联系在一起,基本可以确认汶祖就是七支宗脉,“东族”的称谓应予以正名为七支,不可因为历史的变故和莫名明原因割裂了骨肉关系。这一推论应作为继续探讨课题,争取八修谱有一个完美的阐述。
五年来,在寻亲认祖方面收到各类申报50多件(包括网站),其中,涉及寻根认祖的30多件,有考证价值的6件已完成查证,五处较大族群寻到祖根。涉及历史上世系对接不当的投诉4件,涉及辈字纠葛10多件,有的写出“万民折”送交研究会,有的亲自到研究会提出对原家谱中问题的质疑。方方面面反映问题不少,对文化研究下步的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重的任务。
三、关于我族渊源的探寻
世界氏大融合是我们探寻先祖根源的良好机遇。牛山氏家道文明的传播,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寻根溯源方面的关注,不少主动前来研考史料,写出不少关于牛山氏源流的考证文章。世界氏各支派共同梳理流派走向,使我们突破了坐而论道的窠臼。尽管一些判断与我们的主张有异,但也让我们开阔了思路。面对崭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我们研究会清醒地提出了“不跟风、不盲从、不保守”的原则和始祖口传“从曲沃来”的探寻指向,力求族源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伸展。本着以家道文明传播为主,溯源探寻为辅的态度,重轻适度地办好自己的族事。当前,关于我族渊源探讨的争议集中于两点:
1、迁徙源流之争。一是“江淮河泗”四兄弟说:说是明初四兄弟迁鲁苏接壤地,长任滕县教谕(据说有墓碑志记载),“泗居”。但其迁徙图示却违背了关于我祖来自曲沃的方向。二是官桥“二世长支”说:查阅官桥家谱,其祖藉文登,赴沛县任县令任满“卜居迎仙乡”既官桥附近,二世长支中年外出。疑为我祖,无据无考。格格不入。三是河北沧州的“富春堂”余姚支派说:主要是因为其支系有一祖公名泗无续,又正好排在乐安氏63世,但其迁徙路线与“曲沃”没有联系。四是福说:启民在《映雪堂荟记》作了溯源论证,提出了明晰的源流逆向图,既:泗祖(峄县)—抑(平阳)—福(太原中都)——询(安定)——膑(鄄城)——明(富春)——武(乐安)。以欣先生发掘了河南大学史学专家重恩手稿,从乐安世系16世福下续入手,排到泗祖为63世,主流上支持启民的考证。五是复说:复乐安系49世,宋初理学家,也为太原中都人士,他与福上溯源流在十四分支,福祖父名麒,复上祖名鸾,麒、鸾为同胞兄弟。按复这一支系排序,泗祖也排至63世。支持这一观点的是闻喜县文才,她撰文《关于枣庄牛山氏溯源的考析》,其观点之一,闻喜既是曲沃,《闻喜县志》:“闻喜故曲沃,晋宗邑也”,又“闻喜既古曲沃”,“今曲沃古新田也”。现曲沃姓甚少,也无氏家谱。而闻喜(古曲沃)氏人口众多,岭东村氏祠堂,用石刻方法成谱,树立于正堂东墙体上,其谱记载:“尊始祖复”,宋仁宗官至国子监直讲,史称“宋初三先生”,复按乐安系排49世,到60世为翥,61世为资,62世为音,音生五子:并、世、三、四、五,为63世,并注明自翥去向不明,但仍三代世系连接,唯四公无接续。四与泗相似。以上这些观点多有向背之处,可取的应是启民、文才的论证,不仅二论极为接近,或许二论有统一的可能,我族源之谜即将揭晓。
2、源头“妫姓还是姬姓“之争。表现在我先祖渊源方面,有两个争论点:一是宗祠巷堂前门的对联:“周宗盟异姓为后,我先君新邑于兹”。看了上联最易望文生义,有的解释为我先祖是周文王之后,应为姬姓,其实上联引于《左传》“滕薛争长”的典故。鲁隐公十一年滕侯与薛侯在鲁国会盟,在排序先后上发生争执。薛侯为任姓,认为受封于大夏应尊位在先,滕侯则以与鲁国同为姬姓不应排后。鲁隐公派人去解释说。“周之宗盟,异性为后”,其义是按周礼会盟,礼应以会盟国姓在先,异姓排在后面。这里宗也不能做宗室讲,应作“会”理解。因周代盟国觐见天子按四季例制会盟,春为朝盟,夏为宗盟,秋为盟,冬为遇盟,临时相聚为会盟,后通称会盟。此联与源流无关。我宗祠过道中门对联是告诉来宾:这是氏祖庙,外姓进拜按礼俗排在后面。二是曲沃氏是姬姓还是妫姓。这一点很长一段时间来争论焦灼。2009年出了《姓揭秘》一书,把水搅得更浑,彻底推翻了《史记》关于武的记述,说武实无其人,进而否定福是武之后,理由是“从武至福间隔14代人,平均40年一代,所以不可信”。实际上,从武到膑间隔160年,不止间隔一代人。《史记》中说“武百年后生膑”。《新唐书》关于膑是武的子之说是明显错误的。《姓揭秘》最终目的是否定平阳姓是妫姓。平阳在秦之前为卫地以姬姓为主,后渐移河南。东汉时期,由妫姓“富春氏”的后裔福和其后的旃、复先后在太原做官,逐渐以妫姓为主流。在世联文史研讨会上,国务院津贴享有者国家第二档案馆修福等学者认为,该《姓揭秘》的离奇论点全在于无视史实的标新立异,不可谬传。台北故宫博物院《乐安氏原始渊源世系》图示:原始祖为公轩辕黄帝,黄帝后第十世为舜帝,舜生妫地,为妫姓始祖。夏时子中微,失续22世。商汤访得舜后诨光,封于遂,称遂公,遂公后13世陈公满,满后9世为陈完,陈完避难至齐,史称田完,完后5世是书,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封地乐安,乐安氏由此开基续世,书之就是武。乐安氏是妫姓也是无可非议的。
四、关于牛山氏文化特征的探讨
    近年来,世界姓各派不少对牛山氏文化感兴趣,时常前来参观考察。我们自思,论英雄才俊、宗族大小,历史久远,与其他支派相比,并不能作为我族的突出特点,要透过历史上的英烈、才俊、孝男、节妇和家世繁衍的历史现象,来把握文化发展的特质元素,探寻我族家道文明。纵观我族600年历史,不断充实完善的八条谱训和口传心喻的列祖家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了我族家道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表现出我族的文化特征,从家族生存发展需要角度可归结为:孝悌为先,耕读为本、崇文尚武,敦亲睦邻,拥政爱国。而这些价值取向的秉持和调适,又是在坎坷的历炼甚至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实现的。孝悌为先、耕读为本是最基本的家传道德。崇文尚武则反映了社会环境的要求:想我先祖只身迁来,入赘姜门,本易为人歧视,后又广置产业,常遭强邻所欺。迁居、隐忍难脱其害。只有走尚武保家的路子。四世祖后英武才俊渐显,出现了远近闻名的“氏八杰",虽然如此,也仍然遭遇了四世真祖南遁,汶(东支祖名)祖东避的灾难。然而,由此尚武精神传世,明清两朝出现两位将军。敦亲睦邻的提出,反映出我族作为新兴势力在与旧势力利益冲突中的方略,优化了发展环境。拥政爱国则阐明了齐家兴国远大志向,保证了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我族历史是个多灾多难的历史,四世祖遭官灾导致真祖十六岁只身南逃,造成百年骨肉分离。汶祖避难东徙,以致一大支脉四百年游离族谱。明末,南族兴盛,守忠公为保明抗击反军兵败不降以身殉国,以至家破族散,至今只有五沟集等十几个村的族人入谱归宗,应该有一二十万族人散居于全国各地。鸦片战争和甲午兵败,国家蒙难,割地赔银,我族三十六万亩粮田损失七成。北族遭遇大离散。后又经军伐混战,日本入侵,国内战争,以及后来的政治灾难和文革浩劫等国难裹挟,牛山氏家族屡经浩劫。然而,我们的家道文明却因此磨砺的更加光辉灿烂,代代才俊倍出,匡扶社稷,造福民生。我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业绩彪炳史册,张玉树匾赠“恪遵世德"是对我族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和褒奖。思考我族文化传承,其精髓始终延续在三条线上。一是家谱文化传承。我族家乘自明代六世祖即已草拟,九世祖于康熙年修成。由此,一般三四十年,长则五六十年予以接续。先后排定四十个辈字,迄今繁衍二十四世六百多年,支脉清晰,长幼有序。并且形成自治自助的自我管理家风。每次修谱班子约定俗成地承当族务管理职责。二是宗祠文化传承。宗祠初建于明弘治元年,清道光年扩建。又历经维护,保存至今。每年清明,散居各地的族人代表齐聚于此,祭拜祖宗,使得尊卑自守,家道传承;三是家教文化传承。族贵族训、家族文礼,通过口传心喻,代代相传,凝结族望。三条线的延伸,正是我族文明精神长盛不衰的承载,形成了我族文化传承的特质,这一特质已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滋养心灵,上升为全家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觉。这就是代代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牛山氏家道文明。
 
二0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抗战中的牛山孙氏族人”之一  下一篇:峄东福临庄牛山孙氏旺族之散考

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违反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一切后果自负,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