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景昌 |
|
|
上次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我们这支牛山孙是孙武的后人。真是太滑稽了,也太不负责任。没有确切的证据,怎能随便信口开河呢。下面是我从一个文章转载的,供参考:
孙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四十七。『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主要起源有三种:
第一种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叔被封于康,周成王时,被改封到卫,史称卫康叔。卫康叔的第八世孙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武仲,为纪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因此姓孙。
第二种是出自芈姓,是孙叔敖的后代。孙叔敖名敖,字孙叔,因为他在担任楚国令尹的时候,政绩显著,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有因为楚国祖先季连姓芈,所以说孙姓出自芈姓。
第三种是出自妫姓,是齐国田完之后。田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因为避难而到齐国,他的儿子田书,因为作战有功,被齐景公赐姓为孙,因为陈姓出自妫姓,所以这支孙姓也出自妫姓。
发展和演变:孙书的孙子孙武,因为齐国发生内乱,逃到吴国,并做了将军,他的后代因此而成为大族。到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孙权,于222年在江东建业建立吴国,是孙姓的影响达到顶峰。到唐代,孙姓又两次向福建移民,明朝时进入广东。孙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太原,乐安,东莞,吴郡,富阳,清河,洛阳,涉郡,清州,昌黎等。
|
|
回复: 感谢为本站发帖,不知道您看到的是哪个网站的哪篇文章,但关于孙武支系一说确值得研考,在此将我们已得的资料向您汇报,予以商榷,您对孙姓起源研究很有根底,前三大发源即:姬、芈、妫、已成共识,绝无悬念。只可惜妫姓孙系与孙书的对接部分有疏漏,恕在此予以补上,当否,请指正。
殷商末,周国有一个执掌陶器制作之官叫虞阏父,是古代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为奖励虞阏父的功劳,将长女嫁给他的儿子妫满,封今河南淮阳一带建立陈国。
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又称胡公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田完)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五世孙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田书被齐景公赐孙姓后徙居乐安(即今山东博兴),两代单传至孙武。孙武时代正处于春秋末期,诸侯国内忧外患不断,孙武为避混战,选择了去南方新兴的吴国发展,后任吴国大将军。孙武生有三子,驰、明、敌。其中明因父公食采富春,明生二子:服、膑,膑生胜,胜生盖,盖生知,知生念,念生二子:丰、益,益生卿,卿生凭,凭生二子:屈、询,询生鸾、骐,鸾生(爰居),(爰居)生福,福为太原太守,孙福任满遇赤眉起义,遂迁居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县),遂成孙氏发祥地。孙福第七代孙钟随母迁居江西,后又迁回祖藉富春,钟生孙坚弟兄,孙坚生孙权,孙坚弟孙静,便是孙中山的祖上。我始祖泗即是明初由平阳府迁来。平阳孙系为平遥孙氏的支系,至于我始迁祖与平阳孙系的对接,一些史料正待考证,全国乐安孙系通谱编委提出了一些珍贵的史料,正着手研究,敬请有识之士予以关注,提出有价值的佐证资料。
篇幅所限,谨回复如上,望指正。
牛山孙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