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峄阳”汇述

时间:2015-04-17 22:48:40  来源:牛山孙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孙启民

《尚书·禹贡》:峄阳孤桐,泗滨浮磬。对于峄阳,经书注疏,史书志述,方志记载,已出现三地。一,邹城峄山;二,邳州葛峄山;三,峄城葛峄山。下面按其先后顺序,对有关史料大致作以梳理。 m55牛山孙氏网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尚书》。《尚书》亦作《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上代以来之书,故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由伏生传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故名《今文尚书》。另有汉武帝时鲁共王(刘馀)从孔子住宅的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因用秦汉以前的古文书写,故名。还有一种是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合编。 m55牛山孙氏网

最早为《尚书》作传注的是孔子后裔孔安国。孔安国,西汉人,字子国。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鲁共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当时无能知者。安国以今文读之。承诏作书传。定为五十八篇。以授都尉朝。谓之《古文尚书》之学。又为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武帝朝,官谏大夫。临淮太守(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书店198011月复印,第41页) m55牛山孙氏网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用的便是孔安国的《传》和唐孔颖达的《疏》。对于峄阳孤桐,孔安国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孔颖达疏:《地理志》云:东海下邳县西有葛峄山即此山也。’”(见中华书局197911月影印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48页) m55牛山孙氏网

从孔颖达的《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将峄阳定位为葛峄山。似乎错误又不完全在于他,他的依据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 m55牛山孙氏网

东海郡,高帝置。莽曰沂平,属徐州。……兰陵,莽曰兰东……下邳,(萬)[葛]峄山在西,古文以为峄阳。有铁官……承,莽曰承治……(《汉书》,中华书局19626月版,第6册,第1588页) m55牛山孙氏网

古文以为峄阳古文即《古文尚书》,峄阳由两个单音词,义为峄山之南,变成了一个双音词峄阳,义为峄阳山,故葛峄山又名峄阳山。古文以为明显为《汉书》强加的。《后汉书·郡国志》沿袭了《汉书·地理志》中的错讹,说的更明确:下邳本属东海。葛峄山,本峄阳山。有铁。(《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5月版,第12册,第3462页) m55牛山孙氏网

《后汉书》中的《纪》、《传》为南朝宋范晔在前人史料的基础上所撰。《志》为晋司马彪撰写。《注》为唐章怀太子李贤等人所作。对于葛峄山,其《注》曰:山出名桐,伏滔《北征记》曰:今槃根往往而存。’”为了紧扣峄阳孤桐,征引《北征记》中的句子。山已无桐而根犹存。是上古之桐根,还是秦汉之桐根?根之经年不朽,岂不荒谬。 m55牛山孙氏网

《尚书》既是经,又是史。书中保存了夏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因此,《史记·夏本纪》《汉书·地理志》皆有录用。《史记》,汉司马迁撰,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宋裴骃《集解》。对于峄阳孤桐,《集解》:孔安国曰: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郑玄曰:《地理志》峄山在下邳。《正义》:《括地志》云:峄山在兖州邹县南二十二里。《邹山记》云:邹山,古之峄山,言络绎相连属也。今犹多桐树。按:今独生桐,尚征,一偏似琴瑟。(见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第1册,第57页)唐颜师古在《汉书·地理志》中对峄阳孤桐注曰:峄阳,峄山之阳也。山南曰阳。孤桐,特生之桐也,可为琴瑟,峄山之南生焉。峄音驿。(见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第6册,第1527页)我以为,颜师古在孔安国的基础上,所作的注解是最全面、最到位、最正确的。北宋初期的乐史(公元930年至1007年)编撰了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书中对峄阳山峄山记述如下: 下邳县……峄阳山,在县西六里。《禹贡》:峄阳孤桐。《西征记》:下邳城西五里有葛山,即《禹贡》所谓峄阳山也。(《太平寰宇记》卷之十七。中华书局200711月第1版,第33页) m55牛山孙氏网

邹县……峄山,在县南二十里。亦名邹山。《史记》:秦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议,刻石颂秦德。鲁缪公改,山从,故谓之邹山。峄阳犹多桐柏也。李斯所刻石岭,名曰书门,始皇乘羊车登之,其路犹在。黄河去邹山三百余里,晴明日望之才见。又《郡国志》云:邹山,古之峄山也。有穴遥与洞庭通,其孔可以逃难。晋太尉郗鉴避胡贼于此。山下有大峄,名郗公峄。 m55牛山孙氏网

凫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诗》曰:保有凫、绎,遂荒徐宅。(《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一,第441页) m55牛山孙氏网

乐史在记述下邳峄阳山时,其本为《汉书》、《禹贡》所谓峄阳。本为峄山之阳,却误将峄阳为山名。如果山名为峄阳,也只能理解为峄山之南的山。在记述峄山时,不言《禹贡》章句,而言峄阳犹多桐柏也,此语何来?可见其两者兼顾,难以抉择的心态。 m55牛山孙氏网

从上面所有的引文来看,邹峄山、邳峄山,无疑都在名山之列。尤其是邹峄山,由于孔夫子之父叔梁纥任过郰邑宰,春秋时邾国的崛起与活跃,战国时亚圣孟子的出现,秦始皇登山刻石,晋太尉郗鉴引乡人避难等等,峄山在历史上已是名副其实的一流的文化名山。此论,恐怕无人质疑。一切名称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名、物名、地名(包括山水名)等等,细究起来,总会令人心生情趣。峄城,在八百年前,峄州没有出现之前,从未称,那么,从何来?下面,现抄录一节元代于钦(公元1283——1333年)《齐乘》中的文字: m55牛山孙氏网

峄州。府西南七百五十里,古鄫国。《通志》曰:鄫亦作缯,姒姓,子爵。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传国至春秋。襄公m55牛山孙氏网

五年,莒灭之。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曾皙、曾参,其后也。古鄫城在州东八十里,此汉承县地也。汉承县属东海郡。晋惠帝分东海郡之兰陵、承、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承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承县属徐州;十六年以县置鄫州。大业二年省鄫州及承县,移兰陵置于废鄫州城,属徐州,后为山贼左君衡所破。唐武德四年复置鄫州,又改兰陵为承县;贞观六年废鄫州,以县属沂州。宋因之。金改曰兰陵,属邳州。国朝升峄州,初以兰陵为倚郭县,至元二年省。(《齐乘校释》。中华书局20124月版,第200201页) m55牛山孙氏网

晋时的兰陵郡、金时的兰陵县,治所皆在承县城(今峄城)。金时兰陵县属邳州。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庙南峪村道观中金代所刻石碑可作证。《金史·地理志》记述的更具体:山东西路邳州兰陵县,本承县,明昌六年更名。贞祐四年三月徙治土娄村。《齐乘》中国朝升峄州一句是错误的。兰陵县升峄州在金兴定年间(1217——1222)。峄州为下州,下属只有一个县——兰陵县,也就是《齐乘》中说的倚郭县,一州领一县,治所在同一地方。倚郭县大致相当于今之各地市下属的市中区。元代至元二年去掉了兰陵县,峄州下属不再领县,仅为一个独立的下州。这一点《元史》和《齐乘》的记述相同: m55牛山孙氏网

《元史·地理志》:峄州(下)。唐置鄫州,又改兰陵县为承县,后州废。以县属沂州。宋仍旧。金改兰陵县,于县置峄州。元初以峄州隶益都路。至元二年省兰陵入本州。(《二十五史》。m55牛山孙氏网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12月影印版,第9册,第7397页) m55牛山孙氏网

峄州的来历清楚了,为何称峄州而不称承州呢?史书未涉及,只有从方志中寻找。我推想,在金代兰陵县属邳州管辖时,当时的人已把峄城东南的柱子山附会为葛峄山、峄阳山、天柱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丘,在地方上却有几个名称,这正常吗?贾三近在万历十年(1582)总纂《峄县志》成。是年贾三近四十九岁。万历二十年(1592)于慎行主纂《兖州府志》。是年于慎行四十八岁;贾三近去世,五十九岁。贾公所撰的《峄县志》我们今天已看不到,而当时于慎行一定细读过并珍藏之。由《兖州府志》对峄县的相关记述来看,贾公一定要说清从何而来。峄得名以葛峄,这恐怕不只是清代续修《峄县志》中的说法。这个说法能成立吗?请看《兖州府志》中的记述: m55牛山孙氏网

峄县。葛峄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即柱子山也。氶水环之其下。有聚落谓之葛村。按,孔颖达《禹贡疏》谓下邳之西自有葛峄山。峄阳孤桐非邹峄也。王氏《诗传》:凫、绎二山皆徐国地。”“同。薛氏云:绎山在龚庆府邹县,此山殊无土壤,故孤桐可贵。以此观之,又非葛峄矣。(《兖州府志·山水志·峄县》。齐鲁书社19848月影印版) m55牛山孙氏网

前面说过,于慎行可能看到过贾三近所撰《峄县志》。这种推想就是从上节文字得来的。府志中对峄县山水的记述,首推葛峄山,继而依次为青石山、榜山、仙壇山、天台山、柏山、君山等等。于山而论,柱子山不及上述任何一座山,只是想为之由来找一个定位点而已。于慎行没有认同《峄县志》中的定位。以南宋末王应鳞和南宋初薛季宣的话否定了峄县葛峄说。从何而来?《兖州府志·山水志·峄县》后文的按语做了最准确的解释: m55牛山孙氏网

按:峄者绎也,以群山络绎得名。故亦谓之葛绎。孔颖达谓峄阳孤桐此其地也。而秦皇所刻石自邹之峄山,不相及矣。邑境氶水、泇水南流至下邳,入于大河;许由、曲池诸泉西南入漕,不与氶、泇会,盖其水两分焉。 m55牛山孙氏网

为证明以群山络绎得名,这里有必要提到《尔雅》中对的解释。同时,更有必要介绍一下《尔雅》的权威性。是近的意思,是正的意思。指雅正之言。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最初成书于战国末年,此后又经汉代经师儒者陆续增补而成,后定为《十三经》之一。《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邢昺的《尔雅疏》。《尔雅》被近现代学者称为训诂学的鼻祖。《尔雅》非一人所著,和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比,年代更久远,词义更准确。《尔雅·释山》第十一:属者,峄。独者,蜀。”“属(zhǔ)者,相连接的山。yì)。《史记·夏本纪》:峄阳孤桐。张守节《正义》:《邹山记》云:邹山,古之峄山,言络绎相连属也。”“独者,指单独的山。,独。至此,我们可以说:峄州是群山络绎相连的州,峄县是群山络绎相连的县,峄城是群山络绎围绕的城。本来于慎行早已解决了的难题,而清代峄县学者们在历次续修《峄县志》时,仍然模棱两可。清乾隆二十六年版《峄县志·山川》: m55牛山孙氏网

葛峄山。县东南十五里。县所由名也。下有村落,承水环之,即《禹贡》峄阳山。土人又呼之柱子山。(按:《禹贡》孔疏,以峄阳为葛峄。蔡传因之。而葛峄本峄阳之说,先见于《后汉书·地理志》。章怀注:其山产桐。宋儒从前,未有以邹峄山当之者,独王应麟《诗传》宋薛氏说,断为邹峄。朱子尝称薛氏于地名上多功夫,则其独违旧说,似非无见要。以峄与邹当时同属徐州,而两山今日皆不产桐,彼此是否折衷,苦无确据,姑存之,以俟博雅) m55牛山孙氏网

这一节按语,错误频出。《汉书·地理志》中早已提及,并非先见于《后汉书·郡国志》。宋儒从前,未有以邹峄山当之者,置孔安国、颜师古、张守节等人于不顾,给人以强词夺理之感。而光绪版《峄县志·杂记》中一节文字论述就比较客观真实:峄得名以葛峄。考《汉书·地理志》及《寰宇记》等书,皆谓在邳州,即距山也。与县境无涉。旧志谓葛峄即今治东南天柱山(一名柱子山,去城十五里)。然不详。所据土人又以萧桥村石岭有小峰为葛峄山(城南五里),亦系附会。近世鲁通父则谓山独者蜀,属者峄。自峄岱以南,崇岗复岭,连峰不断,皆峄之分支披脉者也。故不必辨其孰是孰非已。峄在汉为承,以水得名,故字从水,至晋魏五代皆同,惟《唐书》作丞。《新唐书》又省为氶,似是传写之讹。《宋史》县仍称承,则知《唐书》丞氶二字皆误也。旧志据《唐书》以丞为是,谓汉、宋诸史承县皆非,未免过于武断尔。m55牛山孙氏网

这节文字前半部分说峄以山得名,所引鲁通父的话源为《尔雅》,流为《兖州府志》,完全正确;后半部分说承以水得名,字的变化是小事,更不必辨其孰是孰非。然考据的宗旨就是正本清源。关于峄阳孤桐,我们只能相信孔安国的传注,而不能相信孔颖达的注疏。故而当代最具权威性的三部辞书:《辞源》《辞海》和《汉语大词典》都将峄阳定位为峄山之阳。峄阳还有一个义项,借指精美的琴。语出于晋葛洪《抱朴子·擢才》:峄阳云和,不为不御而息唱。 有了峄州,有了峄县,有了峄城,自然能代指峄地、峄县城,但峄阳绝不能指峄城之南。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这是常识。有人说滕阳不是指滕县城南吗?不错。滕阳也很响,因在宋金之际改为滕阳军,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又改升为滕阳州,二十四年改滕州。须知,古滕国为何称滕?滕从水,在滕国故城西南便是泗水,两岸源泉、河流众多,超涌奔腾,故谓之为。这一段泗水今已被微山湖覆盖。滕阳是指超涌奔腾的水之北。老峄县一些姓氏族谱都冠以峄阳一词,如《峄阳牛山氏族谱》、《峄阳承水氏族谱》、《峄阳云门李氏族谱》、《峄阳贾氏族谱》、《峄阳黄氏族谱》、《峄阳韩氏族谱》、《峄阳梁氏家乘》、《峄阳王氏族谱》、《峄阳武氏族谱》等等,城南城北各占半数,这又该怎样解释呢?我以为理解为峄山之南不为错误,最好理解为络绎相连的群山之南 m55牛山孙氏网

清乾隆十六年重修过《峄县志》的县令骆大俊在《秋日郊行》诗中云:乱水远归泇口堰,重山旧抱峄州城。重山依旧,而此城金元称峄州城,明清称峄县城,今称峄城矣。由承从水,改峄从山。今之地下水源减少,人有远见乎,天有预示乎?吾侪常怀之忧也。m55牛山孙氏网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牛山孙氏家族的抗战“红奶奶”——丁桂芳  下一篇:牛山孙氏宗祠楹联注解

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违反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一切后果自负,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