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明初移民简述

时间:2009-06-30 09:25:15  来源:牛山孙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孙启民

   移民的时代背景reP牛山孙氏网

早在宋、元之际,宋抗击元兵入侵的战争中,中原这个古战场,更成为必争之地。长期的兵灾,持续不断,战火纷飞,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reP牛山孙氏网

元兵入侵中原,攻城略地,使用灭绝人性的残暴屠杀,以汉族为首的各族人民奋力抵抗,也付出了惨重的牺牲。元王朝建立后,极力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将统治下的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因此汉人、南人从未间断过对元的抗争。元末刘福通高举义旗,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人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浴血历战长达十三年之久,苏鲁豫皖百姓十亡七八。虽然刘福通的起义动摇了元王朝统治的根基,但终以失败告终,这是第一次兵灾。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拥兵自重,纷纷割据,内讧遂起。先后在河南、山东和山西的东部、北部、关中地区展开争城夺地的恶战,待朱元璋出兵江淮方告结束。这是第二次兵灾。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平定北京,战败王保保,灭李思齐于关中,据险高防,统一全国。这是第三次兵灾。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朱棣靖难兵变,苏鲁豫皖又遭战祸,这是第四次兵灾。reP牛山孙氏网

刀兵之灾,已民不聊生,自然灾害,又接连不断。据史载,公元1348年(元至正八年),河决济宁。公元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河决,山东大水。旱灾计有公元1297年、1333年、1356年三次大旱。公元1359年,山东、关中蝗灾严重。除严重灾情外,一般灾情彼起此伏接连未断,灾荒饥饿更令人难以忍受。史载,公元1330年、1349年,济南、东平、胶州等到地,先后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reP牛山孙氏网

    兵祸连接,军粮吃光,便老弱为食;水旱蝗灾,瘟疫流行。种种祸害齐发,山东一带,竟出现赤地千里、路绝人稀的惨象。reP牛山孙氏网

    早在南渡后,鲁南的峄滕地区与苏北的淮海地区便为南宋与金的争夺之地。战祸一直持十余年。金元光至正大年间,先是纳合六哥杀行尚书省蒙古纲,据邳州叛变;后国用安降元为都元帅,与王佑、张兴等互相击杀,战火又继续近十年。《峄县志》载:“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韩世忠出下邳,偏将解元,以二十余骑破金兵数百。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八月,韩世忠围淮阳……世忠驻师楚州(今江苏淮安)经营淮北,大小数十战,皆在良承童邳之境……喋血苦战,积十余年之久……盖以泗、沂粮运所资,固势所必争也。”又:“元光二年,纳合六哥杀行尚书省蒙古纳,据邳州叛。正大八年......扫兵总领王佑遂之。未几张兴杀佑,而国用安又袭斩兴……国用安亦败死,而邳峄之间干戈不息,诚有如史臣所云,当日蒸黎,如鱼在釜者也。”reP牛山孙氏网

    元末刘福通起义后,响应他的有徐州的芝麻李等,都在这附近从义。刘福通派毛贵攻山东时,曾在峄县一带进行过“拉锯战”。所以峄县除上述四次中原大战所遭兵灾外,由于地理位置,又先后多次受到战争的摧残。志书中记述老百姓像鱼在锅中,但仍比不上民间讲说的话:“几百里不见炊烟,十里八村想找个活人都不容易,连鸡狗都没有。”更令人惊心动魄,惨不忍闻。reP牛山孙氏网

    山西北起石岭关(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关城),南至黄河北岸的晋南地区,因表里山河,地势险固,土地肥沃,人民生活殷实。元、明战乱较少,当时系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及其子扩廊帖木儿(王保保)的根据地。他们统治严酷,百姓无力反抗,社会相对安定,晋南之民在屈辱下而得以休养生息,加上难民流入,形成了人口稠密的状况。reP牛山孙氏网

二、移民的原因、时间、次数reP牛山孙氏网

上述山东路绝人稀,而山西人口稠密,这是从山西移民山东的主要原因。另据《明史.太祖、成祖本纪》、》《食货志》、》《续文献通考》、《日知录》诸书载“明太祖行事多仿汉高”。刘邦曾迁徙富户充实都城长安,朱元璋效法刘邦,这又是一大原因。还有一个原因,说是明太祖对山西人民的报复惩罚。这是由于元末扩廓帖木几(即王保保)据守山西省,抗拒朱元璋,久攻不下,后在人奉调北撤、反攻大都时,明将徐达才得以顺利攻下山西省,于是朱元璋认为晋民助逆搞合,因而迁怒报复,强迫迁民,以示惩罚。reP牛山孙氏网

公元前1368年,朱元璋统一全国,结束了多年的混乱局面。当时山东虽灾后恢复而城郭空虚,人口严重不足,生产率低下,政府钱粮无法征收。进而为了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经济,遂先后迁晋民到苏、鲁、豫、皖各省。永乐帝朱棣定都北京后,又屡迁晋民于北京、河北。均实行“移民屯田“政策。reP牛山孙氏网

移民开始于洪开三年(公元1370年)六月,到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一月结束,前后计徙民十三次之多(按:《明史.太祖本纪》徙民记载八次;《明史.太祖本纪》徙民记载五次)。徙民的来源有两处,南方的苏、杭、嘉、湖一带人烟稠密,移至江北;北方的山西太原、平阳二府及潞、泽、辽、沁、汾诸州之民,移往苏、鲁、豫、皖各省。reP牛山孙氏网

三、 主要的移民地点—山西洪洞大槐树reP牛山孙氏网

为什么在洪洞大槐树下设点移民?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考察、分析、得出原因有下列四点:reP牛山孙氏网

1.        大槐树在洪洞县,洪洞县地处平阳和太原两府之间,洪洞虽属平阳府辖而地位适中,交通较为便利。reP牛山孙氏网

2.        明初大将徐达北大伐,原在洪洞县高有统帅的行辕兵站等机构,以之兼办移民事务,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而言,均有许多方便之处。reP牛山孙氏网

3.        古人迷信,封建统治者尤甚。如取地名之吉兆,洪洞县名正合“洪武”,且有统一天下之吉兆,故把洪洞定为移民集中转运站。reP牛山孙氏网

4.        大槐树“高标百心,盘日拿云,浓荫蔽数亩。寺内(广济寺)有佛塔一尊,巍然矗立,上插云际。树塔参天拔地,目标显著,十数里外,清晰可见。”有如此特点,使所移之民向这里聚集时好找、好认:迁走之后,这儿作为各自故土的象征,容易记忆。reP牛山孙氏网

有关大槐树的说法,据洪洞县邑绅景大启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志》:“明初称民,山西各州县被迁徙的老百姓,据说指定荟萃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大槐树在山西洪洞县城望霍门外三华里处之坡底村广济寺。广济寺位临通衢,东滨汾河,寺左有汉槐一株。……官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然后分遣就道,各赴指定省县。”“志”中把大槐树的所在方位与广济寺介绍得很清楚。另贺相寿撰《重修大树处记》碑文,记述了“民国初年洪洞邑绅景大启痛故乡古迹之茫然无存,又不忍过往客商,千里还乡,一无所见……于是募集专款,在大槐树遗址……竖碑备茶……以解干渴而慰乡思。其中叙及移民,与史实一样。又,民国六年奂仑修《洪洞县古迹志.大槐树》:“……权下为集合之所……因历年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民国二年,邑人景大启者,募资竖碑以纪遗迹。”从以上专题资料可以看出,古大槐树所在地广济寺,在洪洞县城附近。寺院已为汾河所毁,公有金时建立的石幢(景文谓“佛塔”)一座尚存,远望如塔,巍然矗立。古大槐树为汉代所植,树身数揽,浓荫可蔽数亩,因历年久远,早已老死。现存古槐,传说是原株北引根发芽长大,也已老态龙钟。但根本又生新枝,绿叶点点洋溢着勃勃生机。reP牛山孙氏网

由于洪洞成为移民集散地,明廷当局又能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高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从事移民工作。被迁民众出发前,汇聚大槐树周围,倾诉离情,祭奠故土。他们将大槐树上老鸹窝、喜鹊窝看在眼中印在脑海,当作各自故土的象征、告别家乡的纪念;并将迁民史代代相传后世,于是大槐树就成了被迁家族祖先的历史渊源。reP牛山孙氏网

大槐树古迹,至今犹存,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附近。一带丛林,苍翠葱郁。入口处有木牌坊,四柱三门,形制古朴,横额上“誉延嘉树”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前行不远,有碑亭一座,斗拱支撑、雕梁画栋。亭中矗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上刻“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另外还有许多碑刻,分别记载着历次移民的情况,至今已成为可靠的历史资料,并已成为洪桐县驰名全国的重点文物。reP牛山孙氏网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孙启发书画作品选  下一篇:牛山孙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章程(试行)

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违反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一切后果自负,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更多评论